周樹棠1925年出生于“落子”之鄉(xiāng)南皮縣倪官屯村,幼年進本村“落子坊” 學藝,之后又拜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、藝名“玻璃翠”的閻雙祥為師,坐科學藝,工旦角青衣。周樹棠先生刻苦學習磨煉數年后,打下了旦角舞臺藝術的扎實功底。他把封建社會中多愁善感、悲悲戚戚、嫻淑文靜的淑女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,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境界,成為遠近聞名的“青衣皇后”,被戲迷群眾譽為“大酸梨”。這一綽號成了他的藝名,也成就了他的事業(yè)(“大酸梨”這個稱號至今仍流傳于民間)。
周樹棠先生和馬樹亭先生為倪官屯村第五代落子傳人。周樹棠是“文落子”傳人,憑著扎實的功底和深厚的藝術造詣,他在落子歌舞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(chuàng)新,把戲劇舞臺藝術揉進了落子舞中,突出刻畫了女性“三道彎”的舞姿造型。即“頭是歪的、腰是擰的、腿是曲的” 三要素,充分體現了線條美、韻味美的造型,塑造出典雅秀麗、活潑可愛、俊俏調皮的少女形象。舞步又吸收了我國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優(yōu)點,使“滄州落子”達到了新的藝術高度!
解放前民間文化藝術被視為“下九流”。解放后在黨的“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”文藝方針指導下,于1956年,南皮縣舉辦了一次民間文藝調演活動。由周樹棠扮上花旦角色領舞的倪官屯村“落子”隊,亮相南皮縣文藝調演會場,贏得了個滿堂彩!河北省藝術院校和戰(zhàn)友文工團專家還專門找周樹棠談話,發(fā)現他談吐不凡,有一定的文化修養(yǎng),并對民間舞蹈藝術知之甚多、頗有研究。這兩個單位如獲至寶,爭相聘他為舞蹈教師。從此,周樹棠登上了國家高等文化藝術院校的講臺。
“落子”發(fā)源于滄州地區(qū),是冀中平原具有濃郁色彩的民間歌舞大秧歌的一個分支,也可以說是介于大秧歌和戲劇之間的一個歌舞劇種。
周樹棠認為,民間歌舞不發(fā)展,不創(chuàng)新就沒有生命力。為了發(fā)展“落子舞”的板舞和扇子花,他從全國各民族民間舞蹈中,記錄下了許多舞蹈語匯和舞蹈動作。經過一番剖析和鉆研,把很多優(yōu)美動作融進落子舞中,進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動作的組合。這些絢麗多彩的優(yōu)美動作,增強了落子舞的藝術感染力,繼承和發(fā)展了落子舞的傳統藝術。
周樹棠先生于1981年10月10日病故于石家莊,享年56歲。河北省人民政府為這位民間舞蹈藝術家在《河北日報》向全省人民發(fā)了訃告。不過,令人欣慰的是,武式教師辛振升先生和周樹棠的師弟文式教師崔玉明先生(現均已80以上高齡),無私地把文武落子全部傳授給他們的高徒孫瑞宏、張樹生先生。他二人教練出的南皮縣大浪淀鄉(xiāng)王環(huán)五卜村落子隊,在滄州市委宣傳部、文化局舉辦的2006年春節(jié)文藝花會展演中獲一等獎。另有落子藝人周建國、閆義海二位先生,在精心培育和傳承民間舞蹈落子藝術中,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。
孫瑞宏、張樹生、閆義海、周建國幼年進倪官屯村“落子坊”學藝,由于他們專心學習、刻苦鍛煉,并且有老一輩教師們的精心栽培,加上周樹棠生前回鄉(xiāng)探親時的言傳身教,使他們的落子舞技藝臻于成熟,集文、武落子理論、套路于一身。
孫瑞宏先生以他優(yōu)越的文化素質條件,以及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執(zhí)著與熱愛,在傳統落子基礎上,大膽創(chuàng)新編舞設計了幾個新舞場。編寫了上百首新歌詞,編輯到他的《落子歌詞集》中。并在落子扇花中設計了手搖上飄扇、旋轉扇、舞臺扔扇、左右跨步扇等十二個扇花。在板式中創(chuàng)新設計出獻花板、左腰板、蹲步板、右腰蹲步板、過腦提步下蹲板等20個板式。設計、編舞了落子舞陜北民歌老調新詞《南泥灣》、《掐花心兒》等。都是反映農民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歌頌新詞,深受農民喜愛與歡迎。
孫瑞宏、張樹生被南皮縣、孟村回族自治縣、泊頭市、黃驊市近二十個村莊和單位、學校聘為落子舞教師??梢哉f,落子之花遍地開,桃李滿天下了。他們對民間文化藝術的熱愛與追求、以及積極傳承的執(zhí)著勁兒,令人感動!他們經常不要報酬,無私奉獻。有的村子屬于農民自發(fā)組織聘請,不管飯,他們就自掏腰包到飯店吃燴餅,方圓幾十里內,不要求車接車送,自己騎自行車趕去,沒有絲毫私心和架子。人們普遍贊譽他們是人品、藝德均高尚的落子傳承人!
注:據《滄縣志》記載,“落子”原為“樂子”。在這里落、樂二字均音lao(音同“烙”)。